您的位置::地鼠娱乐网 >> 李正峰

迪士尼近年翻拍真人版上瘾最新真狮版狮子王与全球观众见面鲍勃迪伦

时间:2023年09月05日

迪士尼近年翻拍真人版上瘾:最新“真狮版”《狮子王》与全球观众见面

迪士尼近年翻拍真人版上瘾:最新“真狮版”《狮子王》与全球观众见面...

“《狮子王》祛除了“人”的痕迹。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完成人的表演,这是注定难以成功的。”

7月12日,近年翻拍真人版上瘾了的迪士尼,带着它最新的“真狮版”《狮子王》如期与全球观众见面了。

1994年,动画电影《狮子王》在美国本土上映,次年成为中国首部引进的好莱坞动画电影,是迪士尼迄今为止最成功的动画IP之一。

这部在非洲大草原上演的经典动画,以宏伟的原野奇观、经典的人物塑造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成为了一代人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

在2011年进行3D重映之后,迪士尼动用世界领先的VR技术,打着“王者归来”的旗号,重新打造了这一版的狮子王。在国内,迪士尼不仅早早发布了预告片,还邀请了张学友和碧昂丝献声演唱中国推广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今夜我属于爱情》。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迪士尼是动真格地想要重现当年动画版的辉煌。

而事与愿违,承载了迪士尼如此野心的真狮版《狮子王》,却很意外地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在国内,它虽然顺利砍下了3.73亿元的首周末票房,几乎占了同期大盘的一半,但各类评分网站以及电影媒体却都没有给它“好脸色”:豆瓣7.4、IMDb 5.9的评分与94年的动画版相去甚远,迪士尼引以为傲的VR技术也遭到了各大媒体以及影评人的口诛笔伐。

这部将影像技术打磨到极致的《狮子王》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进入动画内部的“虚拟实拍”

2016年,迪士尼出品的真人CG电影《奇幻森林》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横扫了美国视觉效果协会五项大奖。影片中的小男主角毛克利与栩栩如生的野生动物在光怪陆离的森林景色下冒险流浪,让人感叹CG动画技术的发展程度:无论是庞大的环境建模,还是细微的动物毛发,其工程量都是非比寻常的。

《奇幻森林》的导演正是“真兽版”《狮子王》的导演乔恩·费儒。他在好莱坞是努力探索电影技术与媒介性质的“伯乐型”人才,经历了《奇幻森林》的经验积累之后,今次他在《狮子王》进行了一次更具里程碑意义的实验:将VR技术引入电影拍摄,打破CG动画与真人实拍之间的界限。

乔恩·费儒

“真人电影”作品与动画作品的区别在于,它必须要启用摄影机对真实对象(人/动物)进行摄录,而不是用手绘或电脑动画技术。费儒和他的团队要做的,就是动用VR技术使得摄影师能够对虚拟的CG动画对象进行拍摄,是一种“虚拟的实拍”。

在完成场景建模与人物动作设计之后,摄制组像拍摄传统电影一样拿起摄影机,用小推车、起重机、摇臂等等完成镜头调度,但是这一切都存在于VR模拟出的环境之中,摄影师手里握着的就是类似于游戏手柄式的传感器。

摄影师在进行VR拍摄

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更像是一次电影视频VR游戏。360度全视角模拟非洲大草原的环境,随处可见CGI动物,摄制组完全可以在VR场景中漫步,寻找最佳的拍摄角度和取景效果。而所有的活动场景拍摄,都是通过关键帧动画渲染而成的,它们可以被重复播放,摄影师可以不断在周围的空间里自由移动。

摄制组进入VR模拟环境中

同时,VR技术还可以控制光源朝向和亮度,这种对“自然光”的可控性是实拍电影中无法做到的。VR拍摄大大节省了电影的的拍摄周期与制作成本,腾出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去精雕细刻。

费儒表示,他想呈现的效果是“让一部动画电影具有真实感”,有一个能真正进入动画内部的摄影师,而不是被电脑编程设定好的相机移动。费儒以《狮子王》宣告作为电影拍摄媒介的VR技术诞生了,它大大拓展了电影实拍可呈现的领域,释放了电影创作的空间。从此我们不再需要将镜头对准绿幕前的真人演员,我们可以创造一个世界并在其中行走自如。

费儒与摄影师凯莱布·德夏奈尔

失去了演出手法的纪录片动画

在如此登峰造极的拍摄技术之下,“真兽版”《狮子王》完全将非洲大草原的壮丽景色囊括其中,其真实程度完全不亚于一部自然纪录片。

VR摄影使得电影取景范围更加广阔、内部景深更加有层次,给人以仿佛置身其中的体验。但也正是因为制作组想要达到这种纪录片的观感效果,他们舍弃了原版《狮子王》的许多演出手法,而将其还原成了能够出现在野生动物身上的举动。

例如彭彭和丁满作为诱饵引开土狼群时,原版《狮子王》设计的情节是丁满跳草裙舞,彭彭嘴里塞上苹果。类似的场景在追求写实的新版《狮子王》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新版《狮子王》实质上还是一部实拍电影,尽管运用了VR技术进行环境的构建和动物的形象制作,但是却并没有发挥出动画能够脱离场地造景限制的特点。

并且原版《狮子王》中几段经典的MV式蒙太奇段落,只有在动画中才能彰显出声画配合的魅力,同时体现出动画对全素材的掌控与设计。在 I Just Can't Wait To Be King 这个段落中,背景可以被简化成线条与图案,整体色彩可以迅速地进行切换,场景与场景之间可以不必考虑时空的连续性,依靠歌声和角色的动势一气贯穿,还能够体现绝妙的构图艺术。

在Hakuna Matata中辛巴开始唱歌的时候出现了一束不知道从何而来的追光,这种脱离现实的戏剧光效也只有在动画中才不会觉得突兀。

而在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这首歌曲中从夕阳西下到晚霞弥漫通过背景简化和配色改变就能实现,但在实拍电影中却不可能忽略背景环境的内容,自然光的变化也无法达到调色那般流畅而明显,最终弄呈现出的效果仿佛是在白天唱的一样。

追求写实倾向让新版《狮子王》无法在镜头设计上实现动画奇幻瑰丽的效果。这就是为什么尽管影片中对原版《狮子王》分镜有非常多的借鉴,却不能还原其观感的原因。所有的歌曲段落都没能实现MV式的演出,常常只是主角在不同的场景里肆意奔跑,镜头追着他们闪转腾挪营造运动,看似眼花缭乱却难掩其调度思维上的单一。

而在镜头设计的其他方面,“真狮版”《狮子王》也呈现出与原版动画截然不同的取向:例如注重背景的内容和景深——将角色放置于其中,而不是与背景互动;动物与动物之间真实比例的对比也常常让镜头不得不以更大的景别去容括,剧情的张力也因此被削弱了。辛巴在夜空中幻想出木法沙灿烂伟岸的身姿,也变成了需要刻意去分辨才能认出的一块雷云。

这种纪录片式的效果固然可以更好地展现宏大的景观,给人以自然力与美的震撼,但这种写实倾向使得情感的跌宕被控制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使观众处在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奇观式的壮丽取代了戏剧的冲突,也就此成为驱动观看的主要动力。

无法拟人便无法共情

由于对写实动画的极致追求,新版《狮子王》带给人的第一印象是逼真,其次便是面无表情。人类是自然界中面部表情最为丰富的动物,而其他动物的表情数量和幅度都非常有限,在拍摄过程中,导演还请教了专业的动物专家,为动物的面部表情设计提供参考。对比原版动画,“真兽版”中的动物们实在是太“喜怒不形于色”了。

不只是面部表情,在肢体语言的动作设计上,新版《狮子王》也是捉襟见肘。不必说那些典型的迪士尼歌舞表演,就是简单地随节奏摇摆脑袋,对于片中动物们而言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动物的毛发纤毫毕现、肌肉与骨骼分明可见的状态之下,自然界真实的质感没有了动画中的童真魅力,呈现出的是原始的野性与残酷。

为了追求写实,新版《狮子王》将“拟人”这一最基本的戏剧手法去除了。不苟言笑的面目和硬朗直截的动作都让这些动物被还原回了没有经过人格化的本来样态。

而要用它们来进行人类思想感情的交流与传达,无疑要经历更大的阻力。我们可以看到制作组在剧本方面进行的努力,他们加强了“生命循环”(The Circle Of Life)这一哲学命题的强调,将原版《狮子王》关注较少的这一部分主题做了总结与提炼,用辛巴身上的毛发历经各个生命过程最终到达拉菲齐的手中这一过程,完成了一次很好的命理视觉化。

但脱胎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的《狮子王》,其真正的戏剧核心应该是王子的复仇。我们应该看到国王的英伟与皇弟的奸邪、目睹国王被害死时王子的悲恸以及王子复仇时内心的挣扎与延宕。

可是我们从影片呈现出的表演里却难以再寻找到这些细节与情绪:木法沙的眼神中很难看出恐惧与绝望、刀疤的嘴角上很难看出阴毒与狡诈、辛巴的内心里也很难读出成长与克服——这出惊天动地的戏剧变成了狮子争王的自然景观。

生命哲学从一个辅助的催生复仇的动机,变成了统领全片的最高主题,而“复仇”这一戏码的重要程度便被削弱了。

戏剧核心冲突的力量被削减,加之没有办法读懂的表情,观众对这部影片的接受程度便可想而知。没有拟人,便没有人格化的表演,也就没有办法与之共情。

我们喜爱的是那一只目睹惨剧、历尽万难、长大成王的辛巴,而不是一只非洲大草原上的狮子。

结语

十年前的《阿凡达》,卡梅隆用动作捕捉技术实现了电影在人物塑造上的突破,能够将现实中不存在的人物搬上银幕。而在《奇幻森林》中,完全依托CG特效,我们也能够创造出与现实相差无几的动物。

但这些影片都没有脱离“人”的范畴,至少会有人的参与或者说“人格”的参与。而“真兽版”《狮子王》却完全祛除了人的痕迹,在此基础之上想要完成人的表演,这是注定难以成功的。

专业电影媒体网站IndieWIRE在对新版《狮子王》的报道中说道,它“标志着第一部以实景美学指导布置的虚拟现实中拍摄的关键帧动画电影的诞生”。这是电影史上技术迭代的重要时刻,但却是用牺牲《狮子王》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象征作为代价的。

这是“电影为技术服务”的典型案例,但不知这究竟是登峰造极,还是舍本逐末呢?

文章来源[含泪感激]:动画学术趴

电子液压万能试验机厂

全自动冲击试验机厂

冲击试验机生产商价格

友情链接